光輝的旗幟 堅強的堡壘——追尋全國共產黨員和基層黨組織的奮進足跡
發布時間:2017-10-27 19:23:51 來源: 閱讀次數:1802
是什么讓中國共產黨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在建黨90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走進一名名黨員和一個個基層黨組織,去探尋那生機和活力背后的奧秘。
這旗幟,這堡壘,是永遠的“頂梁柱”
湖北省建始縣是全國貧困縣。店子坪村位于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區,三面被河流和深谷切斷,背倚峭壁,好幾個村小組一直沒有修通公路。
長期以來,村民上學、就醫、趕場等只好走峽谷兩岸懸崖峭壁上的羊腸小道。貧困的陰影揮之不去,也留下了許多沉痛記憶,村里先后有6人被懸崖絕壁奪去生命。
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店子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光國作出了一個村民們從不敢想的決定——絕壁鑿路!“不干就永遠干不成!10年修不完,就修15年,20年?!泵鎸|疑,王光國堅定地回答。
王光國自己的家在店子坪村五組,早在2000年前就修通了公路。2005年以前,夫妻倆在自家辦起了養豬場,開起了雜貨鋪,年收入2萬元以上,小日子本來過得十分滋潤。
為了堅定村民們的決心,王光國關掉了自家的商鋪和養豬場。看到許多村民實在拿不出錢來集資,他將賣豬攢下的幾萬元錢全部墊了出來——“工地上只要還有一人,我定會奉陪到底!”
從2004年下半年起,王光國帶領百余名“搬山勇士”,不分寒冬酷暑,一點一點鑿,一寸一寸摳,絕壁奮戰6年,鑿出3里“天路”。40歲的他,此時已是滿臉風霜、滿手老繭。
在群眾心中,王光國就是他們的主心骨。但在家里,王光國并不是一個“頂梁柱”。7年來,他沒有給家里拿回過一分錢,家務和農活全靠妻子一人承擔,一年6千多元的工資還不夠摩托車的油錢。
始終和人民在一起。困難時刻,緊要關頭,正是像王光國這樣一批又一批的共產黨員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軀為群眾遮風擋雨,用自己的付出為群眾帶去力量和勇氣。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無論是平常時期,還是危急時刻,率先站出的是黨員,巍然挺立的是黨支部。
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那是一場人們永遠無法忘記的災難。留在人們記憶中的,還有那一個個頑強戰斗的集體。
5月12日地震發生那一刻,距離震中僅80公里的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震感十分強烈,位于機場的民航西南地區空中交通管理局管制中心所在的大樓劇烈晃動。
就在人們紛紛跑向開闊的地方躲避時,區域管制室的管制員們卻巋然不動。因為他們知道,此時的成都區域正處于高峰時段,空中還有23架航空器在飛行。
冒著危險,堅守在管制第一線的管制員們,冷靜地疏散空中的飛機。直到震后27分鐘,在指揮所有飛機飛離成都區域后,他們才最后撤離航管樓。
為了使空中交通盡快恢復,贏得抗震救災的時間,管制員在震后又冒著余震頻發的危險,義無反顧地返回已經受損的航管樓,加班加點工作,保障各類救災飛行。
堅強的堡壘,錘煉出先鋒的隊伍;頑強的斗士,凝聚成先進的集體。沈戰東、宋文博、譚東……這些共產黨員的名字,深深鐫刻在國人的心中;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黨委、青海省玉樹縣公安局黨總支……這些堅強堡壘的壯舉,永遠值得人們銘記。
這旗幟,這堡壘,是永遠的“領頭雁”
在福建省清流縣李家鄉鮮水村村部,一塊石碑鐫刻著村民們對一個人的感恩之情。這個人就是福建省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副處級檢察員李彬。2007年10月,組織選派他到鮮水村掛職任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三年。
2010年7月1日,鮮水村召開黨員大會。黨員們發現李彬的位置一直空著?!袄顣浽趺戳耍俊痹诒娙说淖穯栂拢庐斶x的村支書李杜華只好告訴大家:因積勞成疾,李彬雙腎壞死,正在住院治療。
得知李彬的病情,會場里哭聲一片。隨后,村民們自發為李彬捐款。93歲的王春鳳老人顫巍巍地來了,盲人黃炳通摸索著來了;有的提著雞,有的捧來雞蛋……羅清妹老人一次次來到鄉政府,要求把自己的腎捐給李彬。
鮮水村的村民這樣把李彬放在心上,是因為李彬把鮮水村沉甸甸地裝在心里。
2007年10月15日,李彬來到鮮水村。鮮水村給他的第一印象是三個想不到:想不到村部這么破舊,想不到村貌這么臟亂,想不到冷泉這么好的資源一直浪費著。
“河流無阻礙時就沒有浪花”、“要做就做好的,做50年不變的”。在第一周的駐村日記里,李彬記下這樣的字句。
“李書記是累垮的,3年來他從不顧自己的身體。”村民沈在啟說。
為了建設環村水泥路,李彬一次次往相關部門跑,多方籌集到70多萬元資金。施工期間,他每天與施工隊伍同進同出,風雨無阻。
為了讓村民飲上方便、衛生的水,李彬組織班子籌集19萬元,鋪設主管線4800米,從幾公里外的水源點引來水,解決了3個自然村村民的飲水問題。
為了把工程成本降到最低,李彬親自測量、預算;村部修繕,他親自粉刷;建健身廣場,他帶著村干部去挖草皮回來種……
過度勞累,使李彬的身體越來越差,人又黑又瘦。大家勸他檢查一下,他總說:“駐村時間不多了,忙完這段再檢查不遲?!?/FONT>
發展冷水魚養殖、建設油茶基地、組建養豬協會……在李彬帶領下,鮮水村村容村貌變了樣,去年人均收入達到6971元。
孫家棟、吳孟超、次仁多吉……在8000多萬黨員隊伍中,一批批銳意進取、勤勉奉獻的“領頭雁”,不懼任何風雨,始終奮飛搏擊。
班子強不強,要看“領頭雁”;群眾富不富,關鍵在支部。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長安鄉前進村黨總支一班人,帶領黨員群眾走出了一條生產專業化、生活社區化、環境田園化、農民知識化的發展新路子。
——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施營社區黨委做大做強集體經濟,興辦5家在襄陽市首屈一指的專業化市場,引進22家民營企業,社區居民成為最大受益者,年人均純收入達12000元。
……
在廣大基層,有無數個黨支部腳踏實地干事創業,盡心竭力造福于民,成為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引路燈”。
這旗幟,這堡壘,是永遠的“貼心人”
“我是一名黨員,所以我留下來了,現在我的黨齡已經24年了?!卑庵种割^,67歲的老黨員、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人民醫院原外科主任王萬青說。
1968年,王萬青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后,放棄繁華的都市生活,孤身一人扛著簡單的行李和一木箱醫學書籍,坐了兩天班車來到瑪曲,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阿萬倉鄉離縣城百余里,王萬青曾在鄉衛生院工作二十年。剛到阿萬倉鄉的時候,這里沒有公路,通行只能靠騎馬或徒步。衛生院只有兩間破舊的土坯房,最貴的醫療設備竟然是血壓計。
缺醫少藥,語言不通,困難從沒有讓王萬青退卻。為了通過語言關,他在本子上把一些看病時常問的話用漢語音譯成藏語,然后背下來,連說帶比劃。不到半個月,他能獨立看病了。
王萬青第一次騎馬出診,是去搶救一名燒傷的老人和一名患急性扁桃腺炎的婦女。馬走到半路,突然受驚,他從馬背上摔下來,胳膊脫臼。強忍著刺骨的疼痛,王萬青指導同行的兩個牧民對自己進行上臂復位,然后吊著傷臂完成了首次出診任務。
此后的幾十年,不論刮風下雨,王萬青絕不讓病人焦急地等待,只要能為群眾解除病痛,他就要盡一切辦法去嘗試。
在阿萬倉鄉,王萬青一個人騎馬完成了全鄉人畜共患的布氏桿菌病的普查摸底。之后,他又和妻子一起,起早貪黑,逐一給當地牧民的孩子實施計劃免疫,惠及牧民群眾1500多人。
在瑪曲縣人民醫院工作期間,王萬青主刀或主持參與過顱腦、頸、胸、腹、骨、婦產、五官科等各類手術數千例,有的手術還填補了瑪曲高原外科手術的空白。一個個飽受病魔摧殘甚至即將被吞噬的生命,在他的手術刀下重獲新生。
如今退休在家的王萬青,還經常到瑪曲縣醫院指導外科手術,經常在家里給上門的藏族群眾治病。即便是去牧區生活的女兒家中,也帶著藥箱,順便為牧民把脈治病。
想百姓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王萬青用行動詮釋著“共產黨員”的真諦。
雖然大潮洶涌,環境變化,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如一。文建明、鄧平壽、龔曲此里、陳燕萍……一長串不勝枚舉的名字。他們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小事當做大事,堅定地做百姓的“貼心人”。
以人為本,務實為民。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情關心群眾疾苦,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個個基層黨組織成為了為民服務的堡壘。
——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東站十委社區黨委,堅持每周走訪一戶居民、在樓間黨員工作崗位值一次班;每月收集一條社情民意、促成一個幫扶對子,千方百計解決居民群眾遇到的民生難題。
——河南省鞏義市竹林鎮黨委,免除群眾全部統籌提留,承擔孤寡老人一切贍養費用,對沒有工作能力的困難群體定期發放生活補助,始終把群眾滿意率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
……
一個個共產黨員,一面面鮮艷旗幟;一個個基層黨組織,一座座堅強堡壘。他們,用自己的忠誠和奉獻,譜寫了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壯歌。
來源:巢湖日報 作者: 周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