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麓鎮合群村:黨建引領放飛“山里鳳凰”
發布時間:2019-08-23 18:22:11 來源:本站 閱讀次數:2460
巢湖市黃麓鎮合群村下轄20個自然村,總戶數1009戶,總人口3122人,黨員110名,區域面積17平方公里,林地2100畝,水面2000畝,耕地7872.2畝。曾經因位置偏遠、缺乏主導產業、村集體經濟匱乏、村民就業質量不高而被列為“貧困村”。近年來,合群村主動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突出黨建引領、夯實發展基礎、拓寬發展途徑、提升人居環境,力求發展實效,走出了“鳳凰涅槃”的新路子。
強組織、抓隊伍、夯實發展基礎。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齊發力,從優化黨員隊伍、提升黨員素質、激發黨員動力、促進黨員發展等幾個方面抓好村級黨組織戰斗力和黨員服務能力的提升,將黨員隊伍打造成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領頭雁和生力軍。通過村兩委換屆,將優秀退伍軍人和大專學歷以上后備干部納入村班子;結合黨建引領扶貧民生工程宣傳落實,因事制宜打造黨建引領特色宣傳陣地,提升黨建宣傳實效;集中精力抓好黨群服務中心、支部活動中心和黨小組活動室的功能發揮,常態化開展好黨員活動日、黨員政治生日、微黨課進支部、黨員志愿服務等活動,使廣大黨員活動有場所、身心有歸屬,黨性意識得到不斷增強。通過選好一批帶頭人、建好一個新班子、帶出一支新隊伍,切實把黨建引領目標轉化為黨員愛黨、群眾向黨、處處有黨的良好格局,打造出一支永不離村的“駐村工作隊”。
引龍頭、興產業、實現村強民富。一是引進龍頭企業興主產,引進加僑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種植產業,在全村發展花卉苗木特色種植3000畝,并設立200畝精品苗木培育基地;引進傳旺家庭農場到村發展1200畝特色種養(含300畝生態稻蝦混養)。
近年來,各經營主體每年都能通過土地租賃直接為村民帶來170多萬元經濟收入;日常提供就業崗位50個,年人均收入1.8萬元,并優先安排張寶智,李二和等13名貧困家庭成員就業;帶動貧困戶20戶開展戶貸入股產業扶貧,每年給他們創收6.6萬元。
合群村還申報了50萬元扶貧資金建設100畝瓜簍子扶貧產業園,成立了“合群村瓜簍子產業經營和發展合作社”,并和安徽儂安康食品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根據雙方合作的合同,儂安康公司將按18元/斤的保底價收購合群的瓜簍子果實(籽),同時根、皮、瓤都在收購范圍。產業園吸納了10名村民日常就業,戶增收可達1萬多元,預計產業園年純收入可達10萬元,產生收益將帶動50戶貧困戶分紅。
二是引進優勢助力提成效。合群村積極引進安徽富煌集團“三珍”公司充分發揮該公司品牌、技術、市場、加工、規模等優勢,通過落實種苗、扶術、運營、銷售等各項支持,有力地確保了合群村“鮰魚養殖”的經營管理效益,從而切實帶動合群村36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同時從種養過程標準把關、工作人員技能培訓等方面發力,指導合群村境內種植大戶傳旺家庭農場開展的“稻蝦綜合種養”,并依托公司農產品營銷渠道解決稻、蝦產品供銷問題,促進大戶租賃群眾土地、吸納貧困戶就業和技能培訓,增加貧困戶收入。
三是推進村企互動求共贏。合群村主動對接高科技食品產業化企業儂安康公司,把2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入股儂安康,用于企業優質項目日常生產經營,公司按每年7%的收益率定期上繳村委會分紅,達到村集體收入每年穩定增加、投入資金到期回籠無風險的預期成效。而且,在合群村發展瓜簍子扶貧產業過程中,村企雙方形成了良好互動,合群村經常組織村民到儂安康公司參觀學習生產、管理技術,依托公司和產業園帶動村民發展產業、促進就業、培訓技術,儂安康公司的工作人員也定期到村對產業園生產管理進行指導,確保生產成效。
為進一步壯大村主導產業,2019年合群村積極主動對接加僑公司,通過實施100萬元扶貧民生工程資金入股加僑公司發展花卉苗木主導產業項目,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帶來6.6萬元穩定收益。
在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壯大過程中,合群村還添置了30KW光優一座和糧食烘干設備一套,目前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已擴展至8個穩定的方面:村集體光伏發電項目收益、糧食烘干設備租金、村集體土地租金、村集體水資源(水面等)租金、扶貧產業園租金、村瓜簍子扶貧產業園經營收入、扶貧民生工程專項資金發展村主導產業收入、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入股分紅收入,預計2019年合群村集體經濟收入將從2018年15萬元的基礎上增加至30萬元。
夯基礎、強服務、推動鄉村振興。一是結合農業生產需要,實施標準化農田整治1500畝,興修塘口19個、農田機耕路7.5公里,新建橋梁16座、泵站3座,清淤溝渠15.5公里。二是結合雙基建設提升,投資1130萬元采取人居環境整治和“一事一議”相結合的模式完成全部20個自然村環境改造,投資400萬元完成村黨群服務中心和黨支部、黨小組活動場所標準化建設,新修道路12.4公里,加寬道路10.7公里,改造新型廁所587座,安裝路燈340盞,提升11.5公里道路綠化,實現了合群村人居環境整治立體化提升。三是結合群眾生活需求,完善文化體育場地建設,進一步發揮活動場所功能,開展好“三下鄉”等各項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精神需求,尤其是積極探索分類人群服務的更好提供。主動對接安徽建筑大學城市建設學院,立足城建學院大學生學識優勢,到村開展“扶心·扶志·扶學”志愿服務工程,切實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周末微課堂的親情和溫馨;探索村老年大學課程創新,進一步增加文藝活動元素,充分調動老人們主動參加各項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相關工作成果先后被人民網、新安晚報等各級各類媒體報道和推廣。(劉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