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洲提拔使用干部:唯賢不唯親
發布時間:2017-10-27 19:23:51 來源: 閱讀次數:2063
楊善洲有過好幾任秘書,和秘書們的私人關系也都很好,卻從來沒有利用職權提拔過一個,甚至有的要被調到重要部門去還被他攔下了。但另一方面他又敢于大膽提拔干部,許多與他素不相識的年輕干部都是他提拔成長起來的。任人唯賢不唯親,是楊善洲提拔使用干部的最大特點。
在采訪楊善洲的秘書蘇加祥時,許多人驚異于他的身份:這位曾給楊善洲做了好幾年秘書的中年人,至今只是保山日報社的一名普通記者,啥官銜都沒有!蘇加祥說:“這沒有什么奇怪的。楊善洲所有的秘書,級別最高的也就是個副縣級,而且全憑自己的本事。”
曾給楊善洲當過秘書的段興華告訴記者,楊善洲對秘書的要求十分嚴格,按照規定每隔2至3年更換一次秘書。在他之前給楊善洲當秘書的徐德武離開秘書崗位后,當時保山地委組織部提出,要把他調到地委組織部任干部科科長,但楊善洲卻不同意,徐德武最后被調到了地委宣傳部的宣傳科。他的另外一位秘書祝正光,給楊善洲當秘書期間任保山地委秘書科副科長,組織部門多次要求提拔他為組織科科長,都被楊善洲擋住了:“他在我身邊工作,別人都看著呢,必須嚴格要求,還是從基層干起。”
然而,對于在基層扎實肯干的干部,楊善洲卻不拘一格地提拔。1977年,楊善洲下鄉調研工作,聽到群眾反映,施甸縣委派到保場公社的工作組組長楊習超能吃苦、懂科技、有辦法,是個好干部。從那時起,楊善洲就注意了這個年輕人。經過三年考察,1980年,楊善洲提出建議提拔任用楊習超。當時,一些同志有顧慮,楊善洲說服大家:“黨的事業需要我們大力培養和使用年輕干部。群眾的評價和肯定,就是我們使用干部的基本依據。”就這樣,才剛剛23歲的楊習超成了當時全省最年輕的公社黨委書記。
已經從云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崗位上退休的黃炳生至今對1983年7月的一天記憶猶新。時任龍陵縣委常委、副縣長的他突然接到了上級的通知:提任保山地委副書記。到了地委,地委書記楊善洲找他談話:“中央要求提拔使用有文化的年輕干部,組織上認為你基層經驗豐富,能力較強,可以擔任保山地委副書記。”1986年3月,離退休還有1年的時間,楊善洲主動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41歲的黃炳生成為當時全省最年輕的地委書記。
楊善洲去世后,他的家人從他的工作筆記里找到了一封落款為騰沖制藥廠廠長李苑華的信件,日期是1983年12月10日。來信說:“楊書記:我得知地委要提拔我擔任副縣長,感到壓力很大。我是搞技術的,能力有限,恐怕不能承擔縣領導的重任。”從信的內容可以看出,楊善洲和這位廠長并不熟悉,但他主動向組織上推薦了李苑華。后來,1984年4月到1992年8月,李苑華任第九至十一屆騰沖縣副縣長。
“楊善洲提拔的年輕干部,不少都是他下鄉調研中發現并最終重用的。他下鄉只有秘書、駕駛員陪同,也不提前通知當地干部,常常是他已經到田地上查看過了,深入群眾中訪問過了,才到縣里、區里。所以,群眾對哪個干部滿意不滿意他一清二楚。”現任保山市人大副主任的楊習超說。
“選好用好干部,是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長遠利益的大問題。選用干部,關鍵在于善于識別干部,全面堅持黨的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擔任地委書記期間,楊善洲不止一次在全區組織工作會議上這樣說。正是楊善洲任人唯賢不唯親,使得一大批年輕干部脫穎而出,成為當地建設的有生力量。
已經從云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崗位上退休的黃炳生至今對1983年7月的一天記憶猶新。時任龍陵縣委常委、副縣長的他突然接到了上級的通知:提任保山地委副書記。到了地委,地委書記楊善洲找他談話:“中央要求提拔使用有文化的年輕干部,組織上認為你基層經驗豐富,能力較強,可以擔任保山地委副書記。”1986年3月,離退休還有1年的時間,楊善洲主動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41歲的黃炳生成為當時全省最年輕的地委書記。
楊善洲去世后,他的家人從他的工作筆記里找到了一封落款為騰沖制藥廠廠長李苑華的信件,日期是1983年12月10日。來信說:“楊書記:我得知地委要提拔我擔任副縣長,感到壓力很大。我是搞技術的,能力有限,恐怕不能承擔縣領導的重任。”從信的內容可以看出,楊善洲和這位廠長并不熟悉,但他主動向組織上推薦了李苑華。后來,1984年4月到1992年8月,李苑華任第九至十一屆騰沖縣副縣長。
“楊善洲提拔的年輕干部,不少都是他下鄉調研中發現并最終重用的。他下鄉只有秘書、駕駛員陪同,也不提前通知當地干部,常常是他已經到田地上查看過了,深入群眾中訪問過了,才到縣里、區里。所以,群眾對哪個干部滿意不滿意他一清二楚。”現任保山市人大副主任的楊習超說。
“選好用好干部,是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長遠利益的大問題。選用干部,關鍵在于善于識別干部,全面堅持黨的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擔任地委書記期間,楊善洲不止一次在全區組織工作會議上這樣說。正是楊善洲任人唯賢不唯親,使得一大批年輕干部脫穎而出,成為當地建設的有生力量。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姜潔